翻译学院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翻译学论坛“巴别译谭”

发布时间:2022-05-31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5月26日晚七点,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论坛“巴别译谭”第十三讲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翻译学院联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翻译学院研究生张可人和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艳春分别以“主体间精神分析与翻译研究:路径、关联与阐发”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变体多特征统计分析”为题做了精彩的分享。西南大学博士生李茂君主持了本次活动。

张可人博士首先梳理了翻译学界与精神分析领域的交叉界面以及现有研究,进而对主体间概念进行了详细界定,说明主体间精神分析是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如今精神分析研究的热点,其逐步消解学科内部二元分野的发展路径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存在诸多勾连。此后,讲者从“关联论”切入说明两学科在性质上的契合点,进一步说明主体间精神分析主张的临床实践手段、理念与翻译研究的“内”、“外”视角异曲同工,并在此基础上,以翻译研究为体,主体间精神分析为用划归了翻译研究内外的“诊疗”研究路径,将翻译研究路线图基于“主—客”逻辑生成的树状结构补充成为“主—主”逻辑支撑的矩形结构,并基于精神分析诊疗实践的逻辑对内外描述性翻译研究给出相应建议。

刘艳春博士将多特征统计分析模型用于研究翻译汉语变体的特征,利用“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LCMC)和“浙江大学翻译汉语语料库”(ZCTC),以“检验翻译和原创语料特征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区分四种语域与十三种体裁,寻找差异一致性与同向性语言特征”,“分析特征数据因子”三个步骤对73个汉语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14个翻译汉语变体特征。在实证研究后发现,翻译汉语与翻译英语相似,具有简化和显化的总体趋势,说明简化和显化可能是跨语言的翻译共性。同时,翻译汉语也存在与翻译英语不同的特征:汉语译文倾向于整齐化,如平均词长趋于一致;翻译汉语中语素词减少,并说明这样的翻译语言现象可能是译者无意识地降低词汇难度的结果。

讲座分享后,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出席本次活动,对主讲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并给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李金树教授认为两位博士研究生的分享可以用“3+2”来概括。他们的讲座有“话题前沿性”“良好的理论意识”“严密的研究逻辑”三个共性;同时,在“话语表达风格”和“研究取向”上存在差异。两位讲座人脚踏实地,积极理论思辨和实践验证,在“应然”和“实然”研究中纵横捭阖,启示颇多。他并进一步指出,两者的研究方向是翻译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旨归,需进一步对话与融通。

此次论坛两校师生积极参加,促进了两校之间的交流,为两校翻译学科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校翻译学科建设,翻译人才培养,翻译学术养成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