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1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22年5月16日19:00,应我校翻译学院邀请,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周领顺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了“译者行为‘行为-社会’视域双中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专题讲座。
周领顺教授是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本次周教授的讲座由翻译学院钟毅教授主持,我校翻译学院师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百名专家学者共享了这次学术盛宴。
首先,周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目标—“启发创新思维,提高操作”。针对译者行为理论,周教授阐述了自己所坚持的六个主张。随后,周教授提出了要从译者行为研究的角度俯瞰整个翻译评价领域,才能瞭望,才能宏观,才能有全局观,才能做大。并详细阐释了翻译评价的三大视域:文本-语言视域,行为-文本视域,行为-社会视域。其中“行为-文本视域”是目前译者行为研究最主要的方向,即主要面向原文,兼顾文本研究视域,强调译者对社会的务实能力。与此同时,周教授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要转换文本的语言意义,也要兼顾社会的需求。
其次,周教授对翻译内外评价维度、根据翻译过程要素制定的翻译外评价维度、根据翻译和行为事实以连续统思想确立的内外间评价维度、翻译效果评价的“三个半”维度分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总结了译者行为总的评价系统是“本文-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框架,其中行为维度是译者行为批评和研究的制高点。周教授接着以自译举例,说明了译者维度原因的复杂,指出了只有尽可能查找资料,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
最后,周教授综述到:坚持“行为-社会”视域的评价思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中心的因素,统筹兼顾语言和社会两个方面。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行为与社会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而翻译批评操作性的提升,将是翻译批评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话题。
讲座结束后,钟毅老师对其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思考,也有案例的分析,并高度赞扬了周教授的理论构建思路及翻译评价维度。这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学术讲座,使聆听者们饱含醍醐灌顶之感,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可以研究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