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召开2025春季学期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2-24 访问次数: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课程建设能力,践行“新文科”与“数智赋能”理念,推动学生课外专业实践与能力提升,2月20日(星期四)下午四点至五点,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召开了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教研组长张文鹤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有院长李金树,以及杨志亭、朱海燕、谭万文、王明树、侯奕茜、陈宇鹏、彭红艳等笔译课程的任课老师。

教研组长张文鹤首先梳理了本学期教研室的几项重要工作,包括翻译课程与教材建设、教改与“三进”项目申报、AI背景下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他强调,数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翻译的观念、形式、内涵、载体和过程,伴随全球翻译市场生态系统中的技术转向与数智赋能,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大势所趋,需要从笔译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翻译师资技术素养等方面进行反思,为生成式AI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持续的动力。

随后,参加研讨会的老师们就“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与教材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院长李金树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给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我学习、主动作为,关注AI、 DeepSeek等新技术,尽快主动进行技术转型学习,以便更好适应未来人机结合与共生的新型翻译形态。他还认为,面对未来的发展,结合翻译学院实际,笔译课程将打造金融、传媒、计算机与医学四个特色方向,老师们应该通过阅读和其他方式学习,让个人发展与专业特色建设协同起来,共同提升和发展。朱海燕老师则认为,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笔译教材应该在坚守传统知识与技能基础上进行革新,实现从稳定、静态、封闭的纸质教材向多样、动态和开放的新型教材发展,结合AI推动人机共进的学习新模式,探索数字教材新范式,促进翻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同一门课程与同一类型课程的老师讨论了课程的衔接问题,交流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研组组长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希望教师们积极参加虚拟教研室线上互动、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与会议,多关注AI技术(尤其是DeepSeek在笔译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不断尝试,时常交流,有效推进“新文科”与数智赋能,从而进一步强化笔译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图/文:张文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