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笔译基层教学组织展开新学期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9-09 访问次数:


为进一步践行“新文科”、课程思政与“三进”理念,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促进笔译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024年9月5日(星期四)下午四点至五点,翻译学院笔译基层教学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教研组长张文鹤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有院长李金树、副院长杨志亭,以及朱海燕、侯奕茜、唐昉、陈宇鹏、谭万文、王明树、李海峰等多门笔译课程的任课老师。

教研组长张文鹤首先梳理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笔译基层教学组织的几项重要工作,包括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的深化、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与教材建设、笔译师资团队建设等,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他强调,新时代高校建构“大思政”格局中,笔译课程建设必须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育人功能相结合,在尊重翻译学科、翻译教育与教书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方式,既开拓翻译专业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又能使其更关注国家、社会甚至人类的大问题,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此外,他还要求教师们基于学生的代际特征与学习模式、兴趣与关注点等因素,在教学大纲的整体框架下做个性化调整,以体现笔译教学的学生主体地位和与时俱进性。

随后,教师们就“师资团队与教材建设”进行了主题交流。院长李金树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给翻译与语言服务行业带来升级换代的机遇,但也给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在深耕专业的基础上,尽快主动地进行技术转型学习,关注CAT、MTPE、ChatGPT、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以便更好适应未来人机结合与共生的新型翻译形态。唐昉则认为,当前翻译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翻译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翻译教育的质量。作为《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师,她主张应该结合行业的新发展与国内外翻译技术的教学实践,对课程定位、教学原则、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等进行重新思考,并将其培育成新文科背景下笔译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为其注入课程思政与时代新活力。谭万文老师则基于《汉英佳译赏析》的编写与出版,指出教材建设与出版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与困难,并建议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培育有针对性的、实用且具有时效行的教材。

最后,杨志亭老师对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提出,课程、教材与团队是教学中三个重要的要素,事关专业建设与教育质量,不容小觑。在教育日益数智化、更注重专业内涵式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守正翻译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打造与凝练专业特色,建设合乎专业要求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传统的肥沃土壤才能迸发长久的生命力,培养出有质量、有情怀的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帮助我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撰稿: 张文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