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领顺教授莅临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8-10-26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181019日(星期五)上午10:00,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在西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开讲翻译名家讲堂系列讲座。周教授的讲座题目为批评需要标准吗?——翻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讲座由副校长祝朝伟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

         

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翻译标准、翻译批评标准、科学的翻译批评方法。围绕翻译是否需要标准这一问题,周教授首先开宗明义,为我们明确了“标准”的定义,并简要分析了翻译标准难以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对于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是否一致的问题,周教授类比了创作标准与批评标准的关系。认为前者是针对作者而言,后者则是针对读者。并提出应把“批评”视为一个研究目标。通过分析“忠实观”为何经久不息,反对的声音“吵吵嚷嚷又归于平静”的现象,得出“翻译和忠实的原点都是母本,‘忠实观’是对母本的本能反应。”继而引出“翻译”的原型是围绕母本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这一结论。周教授指出:忠实观虽为一种本能反应,然而主观性过强。但翻译批评却要尽量避免主观而实现全面客观和科学的批评。紧接着,周教授展示了他所创建的系列模型,并辅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了“求真、务实”两原则;“译者行为批评”的“4+1”模式,最后以翻译批评三个阶段的发展作为总结。

  在观众提问环节,大家踊跃发言,所提问题有“如何定义翻译批评中的翻译,是作为翻译活动还是翻译研究来看待”“译者行为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翻译标准,否则如何避免所有译者行为合理化”“译者行为的主观性是否会造成基于译者行为的研究结果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的其他译者行为解释性和预测性不强”“主体性与意志性的区别”“自译、自评的难点在哪里”等问题。周教授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解答,现场掌声连连,笑声不断。最后祝朝伟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讲座圆满结束。会后全体教师代表同周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