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18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21年5月15日下午,《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执行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导王和平教授应邀莅临我校讲学,本次讲座由翻译学院院长胡安江教授主持,王寅教授、李洪儒教授、赵永峰教授和王天翼教授受邀出席,众多硕、博研究生们到现场聆听讲座。
![]() |
讲座开始之前,胡安江教授对王和平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整场讲座,王和平教授共谈论了学术研究的八个问题,从做学问到做人,其观点掷地有声,令人获益匪浅。第一,做学问的责任与担当。王和平教授指出,学术研究者要有责任、有担当,不断创新、不断思考,为学校、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第二,做学问的广度与深度。王和平教授首先对新文科建设进行说明,指出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是鼓励文科学生借鉴理科思维、方法和理念来进行人文社科研究。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研究者们要做到博览群书以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同时加强语言学习以为加强知识深度打好基础。王和平教授还强调了双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打好语言基本功,既要多读外文原文、原著以提高外语能力,也要注重自己母语的培养。第三,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者们应该紧追学术前沿,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甚至做到超学科的研究。第四,创新的重要性。王和平教授提出,研究者们应该在守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推动学术发展。第五,投稿要有的放矢。王和平教授建议研究者们在投稿之前,应对期刊的栏目设置、格式规范、用稿取向了解清楚,不能盲目投稿。第六,科研不应追求学术GDP。研究者们,尤其是硕博研究生们应该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不应盲目地追求发文数量。同时,院校也需将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地位。第七,学会做人。王和平教授引用谚语“The morehumble, the more noble”,强调研究者们应该要秉持谦卑的态度,以前辈们为榜样,不断学习。第八,理论联系实际。王和平教授指出,人文社科存在着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紧密度不够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们在做学问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需求,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 |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王和平教授就“了解期刊栏目设置及用稿取向的方法”、“文章宜合著还是独著”、“文科研究中量化思维和方法的作用”以及“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四个问题进行解答。首先,王和平教授强调要追踪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发展。研究者们要关注学术热点,尤其是国内顶尖学者的研究。王和平教授还以《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为例,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热点,包括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学科发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等。其次,有关刊物对于作者数量的要求,王和平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语类期刊虽以2、3个作者为主流,但更鼓励独著。第三,就实证研究与辩证研究的关系,王和平教授认为,对于人文社科,尤其对于外语学科来讲,光做实证研究是不够的,质化性、思辨性的文章依旧占据着尤为重要地位。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要拥抱新技术,但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也是第四个问题的答案。实践已经回答了“线上和线下教学效果哪个更好”这一问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无法被机器所取代的。技术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
图 3老师们进行交流
202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