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翻译沙龙新闻报导

发布时间:2011-11-18 访问次数:

著名学者谢天振教授莅临翻译沙龙:学海徜徉,名师解惑
在科研处和翻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外语学院翻译协会本学期首次翻译沙龙于2011年11月10晚,在博文楼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我校客座教授谢天振莅临沙龙,为川外学子答疑解惑。10年来,谢教授一直是川外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同学们带来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启迪着学生们的学术思维。我校翻译学院院长、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祝朝伟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翻译方向暨文化方向硕士生导师费小平教授,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杨全红教授陪同,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李龙泉教授也参加活动。
首先,翻译方向2010级硕士生卢静、臧雪娟同学分别作题为“翻译文学的归属及一些个人见解”及“翻译无定本”的陈述。卢静对翻译文学归属问题各家之见做出清晰梳理,阐述自己观点、提出新的翻译文学分类法,并给予论证。臧学娟则将研读谢教授专著产生的一些疑问做出陈述,提出“是否有必要区分文学译本与非文学译本”,“什么情况导致翻译无定本”,“翻译学研究及翻译文学研究有何不同”等问题。二位同学均一致希望谢教授及在座诸位教授给予回答与指导。
两位同学陈述完以后,在场的翻译爱好者们立即展开积极思考与讨论,踊跃发言。对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同学们认为,“是否有必要必须把翻译文学归到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可不可以把翻译文学独立出来,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平行呢?”对于谢教授提出的译者国籍决定翻译文学作品的归属这一思想,同学们认为,“文学应当具有原创性,而翻译文学受原著影响较大,就原创性而言和文学作品有一段距离,简单的把翻译文学划分为中国文学或外国文学欠妥。”谢教授首先对川外浓厚的学术氛围表示欣慰,对学子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活跃的思维赞赏有加,并说自己是川外翻译沙龙首次成立时的参加者。对于翻译文学是否要“非此即彼”的问题,谢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在做中国文学及中国翻译文学研究的时候,一定如此。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而非“一部分”,一方面强调其与本土文学的区别,凸显其再创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翻译家的劳动价值和对国别文学做出的贡献。对与翻译有无定本问题,谢教授认为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没有定本的,并补充说明“定本”是个相对概念。谢教授还给同学们推荐与之持相反观点的罗新璋教授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翻译有无定本问题做出全面了解。由于时间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未能得到一一讨论,大家有意犹未尽之感,但也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川外教授们也与同学们一起积极探讨,从各个角度为同学们提供引导和灵感。对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翻译有无定本”这两个翻译研究史上颇具争义的话题,费小平教授说,他的看法是多维的,一方面他从无意识层面来看,认为翻译有定本,他个人就喜爱收藏与阅读那些解放前后由一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人格高尚的老先生们翻译,并在改革开放初期再版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认为定本的建构是由特定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建构的。之前,费老师从工作和个人角度对谢老师为我校翻译学科做的10年“好事”,表示敬意与感谢。杨全红教授认为,一切都是绝对和相对的问题,不过正是因为“百家争鸣”,才有翻译研究的螺旋式前进。杨教授鼓励学子们将学术讨论活动继续下去。祝朝伟教授同样认为,定本的建构是相对的,具有浓烈的文化意识形态因素,是较为复杂的问题,但也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思考,开辟一个新的学术空间。李龙泉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祝朝伟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做总结。祝院长赞扬同学们的讨论有建树,思想有交锋,对学术研究的进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发扬学术研究精神,将浓厚的学习氛围延续下去。对于谢教授对川外学子们的陪伴与悉心教导,祝院长再次表示表示感谢。
此次活动衷心感谢科研处费小平教授的积极倡议与具体指导!
(翻译协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