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上7:00,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谢天振教授在国际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主持。我校廖七一、杨全红、张鹏、费小平、李龙泉、高伟、钟毅、朱海燕等教师和200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中,谢教授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2012年国际翻译日“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即跨文化交流)”之主题为切入点,旁征博引,细数中外译家及权威词典对翻译的界定,指出将翻译局限于语言转换层面的理解背离了“翻译即跨文化交流”的本质与主旨。在此基础上,他从历史的角度勾勒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历程,并结合《1830年以来< 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译介研究》和《中国文学在现当代美国的传播与接收——以< 中国文学>(1950-2000)为例》等三个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了三个个案对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指出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走出将其“归结为原文与译文语言质量问题”和“简单的民族主义情绪”之认识误区,尊重文学和文化译介的规律,看到“译介总是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的译介规律”,同时应该正视文化译介接收环境的现实,正视“时间差”及“语言差”对译介的影响。
谢教授的讲座既有数据翔实的史料分析,也有说服力很强的个案研究,既有基于实践的条分缕析,也有理论与策略层面的归纳演绎,更有中国翻译工作者对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给人以诸多启发,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反响。在场师生分别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主体应该是汉学家还是中国学者”、“语言差、时间差的具体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拿什么走出去”等问题与谢教授进行了提问交流,谢教授对以上问题一一做了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谢天振教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是《中国比较文学》、《东方翻译》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复旦大学兼职博导,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多家知名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著有《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译介学导论》、《中西翻译简史》等理论著作多部,在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提问

谢天振教授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