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信息 >

翻译学院“巴别译谭”第十七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9 访问次数:


4月26日晚七点,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巴别译谭”第十七讲成功举办,此次论坛联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并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的翻译学博士生陈宇翔、常婵以及陈思泽就各自研究主题进行分享。广西医科大学蓝岚教授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夏维红副教授在讲座后针对“翻译批评”“翻译史研究”以及“译本比较”等主题与讲者进行互动。全国各高校百名师生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了此次活动。

陈宇翔从“翻”字切入,对早期佛典《道行般若经》及其异译本《大明度无极经》中的名辞及关键概念进行知识考古,发现支娄迦谶和支谦对佛典中的知识客体进行了再概念化和再语境化加工,从而发掘出音译与格义这两个长期遭到压抑的翻译样态。从知识翻译学对此发现进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佛经翻译的本体内涵,有助于以知识的名义,考掘佛经翻译中更多被压抑的翻译样态。

常婵以《小妇人》(Little Women)为例研究文学复译的“名”与“实”,通过考证该著作的七种版本,以回归文本,详细比读的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一看似“喧闹”的复译史实则是半部抄译盗印史。七种版本中五种均非原创:四种国内版本抄袭式改写,一种新加坡本冒名盗印。抢译风气和版权保护不力是催生这些“名”不符“实”复译本的主要推手。文学作品复译的名实之辨揭露了近现代翻译出版行业的野生无序、版权保护的缺席和复译背后的伦理困境,可为当下构建良性文学复译提供现代镜鉴。

陈思泽从实证角度探讨了ChatGPT字幕翻译的质量评估和受众接受度问题。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Pedersen(2017)提出的FAR模型,试图考察ChatGPT翻译字幕与粉丝字幕和情景喜剧机器翻译字幕的接收导向质量评估。研究发现,无论是翻译质量评估还是问卷统计,ChatGPT翻译的字幕质量都明显超过谷歌翻译,从而证明了人工智能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其次,观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剧集的熟悉程度对字幕得分的影响较大。最后,人工干预和审校对于人工智能字幕翻译仍然至关重要。

讲座分享后,蓝岚教授与夏维红副教授与讲者进行了深度对话。蓝岚教授建议实证研究需要注意时效性,在选择工具以及模型时,建议根据研究内容进行适当修缮;在翻译史研究中,需要注意主题与研究的契合度,关注例如政策一类的翻译内外因素;另外需要充实研究对象的基础知识,夯实史学研究技巧。夏维红副教授指出,翻译史研究的难度在对其他语言,特别是民族语、古语的掌握;译史研究更应挖掘一译多本后的文化语境、社会风尚;可在译本研究过程中纳入语料库研究手段,从而加强译本对比的客观性。在点评环节结束后,各位讲者与线上的老师同学分别就“何为样态”“佛经翻译音译何以压抑”“文学译本研究方法论”“合本复译与盗译的关系”“再概念化与再语境化关系”等主题进行了回应与交流。

此次论坛促进了翻译学博士生选题论题、论文写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国内翻译学博士生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助力了本校翻译博士培养,也为青年翻译学者的学术养成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