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3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11月30日晚七点,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论坛“巴别译谭”第十二讲成功举办,此次论坛联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双方师生积极参加活动。来自西南大学与我校的翻译学博士研究生李茂君与马旭燕分别就“‘君’距Souverain有多远?——基于语料库的中江兆民《民约译解》翻译研究”以及“翻译版权与译者治生——基于严复的书信往来”两个主题做了精彩讲解和分享。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出席本次活动,并在会后与主讲人进行了精彩互动,针对发言内容做出点评。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刘黎主持了本次活动。
李茂君首先提出了Souverain(主权者)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关键概念,并区分了观念史与概念史的差别。其次,讲者说明研究内容与手段,即基于《社会契约论》首个汉译本《民约译解》的法汉和法英平行语料库,考察Souverain与译词“君”在近代日本建立对译关系的过程以及译介动因。最后,讲者对定量统计结果做出定性阐释,称Souverain概念的翻译传播过程是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在日本自由民权运动背景下以传统儒家政治观念对卢梭“主权在民观念”的改造和重塑。中江兆民通过翻译阐释卢梭主权在民观念,彻底批判了君主专制的暴政,提出了一种无关“君主有无”的共和式“君民共主”国家形态,为自由民权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旭燕的讲座以严复书信为切入点,通过溯源研究的方法,考察严复从计划自费出版到译书谋利但未成功,再到成功争取版权利益的过程,并对严复产生版权意识、追求翻译稿酬、变换职业态度的主客因素进行阐释与解读,进而探讨严复在维护译者利益、促进版权立法、探索译者职业化方面的努力与贡献,最后得出结论称,翻译应得利益的维护关乎译者基本的治生需求,翻译出版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译者自身积极主动的争取与维护。
讲座分享后,胡安江教授对两位博士生的研究给出了中肯评价,并进行了细致点评。胡安江教授认为李茂君研究从多语译本入手,利用语料库对概念史进行梳理,让人印象深刻,并指出,研究可以考虑纳入更多语种,且需详细考察日汉双语在同一表达上的内涵差异,并建议讲者进一步考察日籍译者中译本对同时代中国译者的影响。针对马旭燕的研究,胡安江教授指出,研究者文献挖掘功力深厚,研究主题让人耳目一新,少有从翻译版权入手对严复进行研究的先例,并建议进一步考察中国翻译职业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揭示晚清翻译实践与当时的经济水平、物价水平、薪酬制度、语言政策等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内在关联。
此次论坛进一步促进了两校间的学科交流,为两校师生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我校翻译学科建设,和博士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