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9 访问次数: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作为中国翻译界历史最悠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标杆性赛事,一直以来都是检验翻译学子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的试金石。它以著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博士的名字命名,以其严谨的评审标准与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外语学习者投身于翻译事业,在语言的精微之处探寻文明的互鉴之光。
近日,第三十七届大赛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我院学子再创佳绩,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与良好的翻译素养。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专业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院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生动体现。赛后我们邀请到了部分获奖选手进行了专访,请他们分享了备赛的心路历程、获奖的感悟以及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本期出场的是来自2023级的研究生文兰兰同学、来自2022级的本科生罗珍妮同学和来自2023级的本科生余彦希同学,希望他们的“译”路心得,能点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赛前准备与翻译积淀
Q1:首先,祝贺你在第三十七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获奖,你最初是如何了解到这项比赛的,在备赛过程中,有没有特别的技巧可以分享?
文兰兰:非常感谢!我最初是通过我的导师胡安江教授了解到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胡老师经常在师门群中分享各类学术资源和比赛信息,并一直鼓励我们积极参与高水平的翻译实践,这对我的参赛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备赛过程中,我主要围绕“针对性积累”和“刻意练习”两方面展开。
具体来说,我会精读历年大赛的优秀获奖译文,不只是欣赏文字,更着重分析评委的评判倾向、译者的策略选择与处理技巧。在练习方法上,我更倾向于“精译—复盘”的深度模式,而非盲目追求练习量。比如,每完成一篇译文,我都会从词、句、篇多个维度与参考译文进行比对,特别注重文化负载词的对应译法积累,以及复杂句式在转换过程中的逻辑重构。这种有意识的归纳与反思,帮助我逐步建立起对译文质量的敏感度和把控力。
Q2:很多参赛者会通过大量练习来保持手感。你是如何选择练习材料的?是更偏向于真题,还是广泛涉猎?在练习后,有哪些复盘方法呢?
余彦希:在练习材料的选择上,我主要围绕两个方向:一是回归课程中的翻译作业和教材例句;二是结合自身兴趣拓展一些与比赛文体相近的文本。真题固然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熟悉出题风格和评分倾向,但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材料,比如文学、新闻、社科类等文章,也有助于提升语感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在面对陌生题材时保持冷静。关于复盘,我会先对照自己的初译和参考译文,结合老师讲评中的要点,回顾自己之前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分类整理后,总结出自己常犯的问题类型,再逐句分析差异,思考为什么某个表达更优、某种句式更贴切。通过这样的“二次翻译”和思路整理,我将平时练习中积累的技巧,有意识地运用到比赛译文中去,逐渐形成一种稳定而灵活的翻译习惯。
比赛过程与难点突破
Q1:这次比赛中,有没有哪一段或哪个句子让你觉得特别棘手,甚至“卡壳”了很久?最终你是如何攻克它的呢?
罗珍妮:确实遇到过这种情况,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些结构严谨、逻辑密集的复合长句。我的应对策略是进行“句子结构分析”:首先,反复研读,吃透原文的完整信息与逻辑重心;然后,有意识地将英语中通过连接词构建的“形合”关系,转化为中文更注重的“意合”脉络,对信息进行分层与重组;最后,在目标语中构建新的、符合习惯的“主谓框架”来流畅表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逻辑的再造。
Q2:除了语言层面的转换,你认为在这次翻译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文兰兰:除了语言层面的直接转换,我认为本次翻译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精准传递原文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并忠实还原那些含蓄、隐性的情感与风格。具体来说,当原文中出现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活场景描写时,难点在于既要让不熟悉该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其字面意思,又要通过选词和意境营造,保留原文所承载的那种独特氛围与美学价值。这要求译者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者,更需成为文化的阐释者与桥梁。
另一方面,原文中作者微妙的情感表达也极具挑战。中文擅长含蓄,情感常藏于景中、寓于物后。在翻译时,我需要细心揣摩字里行间的语气,并通过精心调整译文的句式长短、节奏快慢,乃至谨慎选用那么一两个恰到好处的语气词,来试图捕捉并传递这种“弦外之音”。整个过程好比精密的校准,目标是在译入语中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既要避免因过于直白而流失原文的韵味,也要防止因过度诠释而扭曲作者的本意。这次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翻译,是在深层意义上完成一次文化的对话与情感的共振。
个人感悟与经验分享
Q1:通过这次大赛的锤炼,你对“好的翻译”有没有产生新的或更深的理解?个人最看重译文的哪些特质?
文兰兰:通过比赛,我确实对“好的翻译”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在忠实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求一种精妙的、动态的平衡。我不再执着于逐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加看重译文的三个核心特质。
第一是“精准性”。这不仅是表意的正确,更要捕捉并传递原文的核心信息与情感意图,确保精神内核与原文无偏差。第二是“流畅性”。优秀的译文必须挣脱源语言结构的束缚,用地道、自然的目标语进行表达,拒绝“翻译腔”,让读者感受不到语言屏障的阻碍。第三是“风格适配性”,这也是我认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译文需要与原文的文体、语气和时代风格相匹配,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审美与情感体验。这次比赛让我坚信,一位负责任的译者,正是在这种多维度的权衡与抉择中,架起一座真正畅通无阻的沟通之桥。
Q2:对于未来也想参加韩素音翻译大赛或从事翻译行业的同学们,你最想给他们的一条建议是什么?
余彦希:请务必勇于尝试,并永远为语言本身保留一份纯粹的热情。翻译之路需要一些“坐冷板凳”的定力。也许你会经历多次参赛却未见回响的时刻,但请务必相信,这绝非徒劳。每一次落笔都是锤炼,每一次受挫都是积累。比赛本身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检验自我的场域,其最重要的结果并不在于名次,而在于那个肉眼看不见的、持续进步的自己——是分析能力的一次飞跃,是对某个词法句法的新领悟,是内心对翻译又多了一分敬畏与热爱。请珍惜这段可以心无旁骛地打磨技艺的时光。只要保持这份热爱与坚持,你所付出的努力,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让你与一个更卓越的自己相遇。
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远征。从课堂积累到赛场突破,从语言技巧到文化思考,文兰兰、罗珍妮、余彦希三位同学以他们的实力与热爱诠释了青年译者的风采,他们的故事也同样提醒着我们——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一场文化理解与思想共鸣的艺术。译者,要坐得住“冷板凳”,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期待未来,大家能继续以文字为舟,以勇气作桨,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对文化的好奇,在持续打磨中精进技艺,在沉淀思考中拓宽视野。

2023级研究生文兰兰

2023级本科生余彦希

2022级本科生罗珍妮
图文内容/受访者
整理汇总/李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