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0 访问次数:
3月28日晚,翻译协会特别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军平教授,开启主题为“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地域文学误译类型及评价”的重要讲座。翻译协会会长赵新雷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首先介绍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等相关背景问题,列举了交际功能、文本功能及语言功能为代表的三种翻译研究的功能进路,并阐述何为“地域文学”。结合陕西地区文化特征,他将“陕味文学”定义为“用陕西语言,以陕西地域环境为背景,从陕西人心理思维出发,描写陕西人和事的文学”。王教授指出,地域会决定人的思维特征,也会塑造人的文化心态。转入正题,他从四个方面出发,围绕误译与地域文学两个核心议题,依此讲述何为误译、误译为何,并结合个案分析,阐发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以误译为话题,王教授指出“误译”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范,在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偏离行为或结果。鉴于此,误译的定义或存在边缘泛化之困:误译与正译是否存在明确的边界?由实践出发,出于读者理解之需、翻译目的之达成等引发的“误译”看似难以避免。因此,研究者应基于客观描写开展事实评价,降低主观价值判断产生的负面影响。立足原文,王教授将误译分为无意之误与有意之误,具体则包含语义误解、语用误识、文化误读等八种类型,其可能引发的结果表现为表意错误、逻辑断裂、文化错位等八种情形。考察误译的成因,无意之误多与译者能力相关,如译者语言能力不足、疏忽大意、认知水平局限等;有意之误则多受制于翻译过程的外部因素,如参与翻译生产与传播过程的行动者、社会文化规范、译者的社会角色等。
基于上述分析,王教授以贾平凹小说《极花》英译本为个案,指出文学误译评价需要以原文为参照,适当结合翻译目标定位,进行综合考察。结合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功能定位,文学误译可依据翻译的充分性与功能性划分为积极误译与消极误译。前者多有意而为,旨在服务读者接受,实为务实的变通之举;后者多无意而为,违背翻译规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应予以批评与规避。研究团队按照误译效果的等级差异,将译本中的15处误译分为损坏语篇连贯、扭曲人物形象、误读文化意涵及错会语言意义等四种类型,并举例予以佐证。研究发现,消极误译的60%源于语言文化误读,其余则直接或间接影响读者接受效果和损伤艺术效果,对文学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讲座尾声,王教授总结地域文学误译评价的研究启示,并指出绝大多数误译都源于译者对基本语言文化的误解,因此中外译者的合作模式目前来看可能是消除误译的最佳方式。而合译模式是否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则是有待深入探讨的议题。
讲座结束后,赵新雷会长从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误译之别、误译的认识论等方面予以总结与评述,并对王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现场交流阶段,对听众提出的中外合译接受效果评价、人工智能误译研究等问题,王教授逐一耐心解答。
本次讲座吸引了国内多家高校师生线上参加,并被多家学术平台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转载,受到了广泛关注。从后期反馈来看,本次讲座效果良好,与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地域文学误译评价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此,我们也对各位参会学者嘉宾、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听众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图/文 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