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8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17年4月10日下午4:00,在图书馆二楼会议室,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编审王理行应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的邀请,为川外师生带来了题为“论文学翻译的全面忠实观”的讲座。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了讲座,各院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此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在讲座中,王先生对文学翻译的全面忠实观作了深刻的解释,阐述了什么是全面忠实观,他认为,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把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在内的一切因素加以全面理解和把握,并在译作中全面忠实地加以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理想,是一种应该不断追求、有可能不断接近、但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他强调,就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而言,由于对内容的重视对于严肃的译者、编辑和读者而言几无异议,因此讲座将较多论及对原作形式方面的忠实。同时他表示,在翻译过程中,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与习惯、民族色彩、地域色彩等因素,尤其要细心地加以理解,并在译作中尽可能保留和再现。若担心读者不了解,可加注解解释说明,而不宜用中国文化色彩很浓的因素取而代之。这一部分讲解对学习翻译的师生很有启发,也对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王先生还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作了详细讲解,结合著名翻译家的经验和方法使师生更加理解坚持全面忠实观的重要意义。随后的提问环节,他耐心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目前翻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文学翻译风格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问题。讲解细致全面,将翻译实践与理论结合,举例说明对文学翻译风格的理解,赢得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晚上7:00,王理行先生“翻译与文学系列讲座”之二在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准时开讲,此次讲座题为“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新趋势”。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董洪川教授主持了讲座。
此次讲座分为以下几部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文学仍是重要因素,文学已不是评委考虑的唯一因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有其局限性和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坛四个部分。展示了20世纪以来15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背景和特征,提出什么样的文学是好文学,什么样的作家是好作家的问题启发现场师生思考。举例说明获奖作家创作的源泉与其生长的时代和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王先生也提到,2005年获奖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等文学家几十年前就已蜚声世界文坛,但他们的获奖仍然是极大的意外,同时诺贝尔文学奖的预测每年都会吸引世界文坛的极大关注,他表示这些获奖的作家,除了揭示、讽刺、抨击所涉及的极具个性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带有人类普遍性的问题,其背后都是强烈的理想倾向在支撑。他也讲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一定考虑到国别、地域的分布范围等问题,最后提到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作品中关注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与痛苦,这样的创作理念更易受到评审的关注。在场师生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互动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王先生对此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和交流分享,现场气氛活跃。
最后,董校长对此次讲座作了简要总结。他表示,王先生的讲座逻辑缜密、深入显出,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同时他也提出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讲座结束后,大家仍感意犹未尽。
王理行先生讲座中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