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周(四) | 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召开“新文科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05-23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为进一步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5月16日上午10:00-12:00,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在翻译学院B109会议室召开了“新文科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文鹤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有院长李金树教授、副院长杨志亭,以及高伟、朱海燕、傅晓微、王明树、谭万文、但凝洁、唐昉、陈宇鹏等任课老师。

李金树院长首先指出,在新文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的历史语境下,翻译人才培养与笔译课程建设与对接新文科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认为在人才培养、学科与课程建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强调交叉融合和新技术应用,突出创新性发展。

教研室主任张文鹤分享了“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语言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翻译+技术’模式探索”两篇论文,建议在目前笔译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拓展跨专业内容融合、翻译与新技术融以及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以新文科一流课程申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借助跨学科文本选材、数字技术和实习实践教学推动笔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随后,老师们就“新文科在笔译课程中的融合的可能与途径”展开了热烈讨论。唐昉老师建议,趁着“技术转向”东风,将数字技术素养(digital literacy)作为笔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并培养学生多元化技术能力,重点关注搜商、术语、CAT与MTPE、翻译与本地化实践、翻译项目管理等领域;谭万文、王明树老师则认为,《应用翻译》课程应通过与行业对接,将法律、旅游、文化、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领域知识的传授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文理交叉、良性互动;教授《翻译概论》的高伟、陈宇鹏老师指出,在教学中应该突出翻译学本身具有的跨学科属性,强调其与人文社会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传播学等)与自然学科(如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机器翻译研究、数据挖掘等)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多元知识结构、问题意识、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实践能力。

最后,副院长杨志亭总结说,《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应“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在这样背景下,翻译类课程不但是翻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式,更是翻译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要阵地,如何将翻译技术与笔译教学深度融合、如何将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这都是值得教师们多创新、多反思、多钻研的问题。

目前,笔译教研室已全力参与翻译学院“傅雷”教改班,通过教学内容本身的跨学科交叉、教学内容与(翻译、教育)技术的融合,在教学中彰显中国文化的内涵与跨语际传播路径,为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此外,教研室目前有“新文科特色教材”立项2项,并参与了学院“翻译+金融学”交叉专业项目与“翻译与传播”微专业项目的建设。今后,教研室将持续新文科建设与文理融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