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3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19年10月16日上午,应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邀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区鉷教授在西区教学楼2-1报告厅,为我校翻译专业的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展了题为“从中国近代史人名地名的翻译谈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
讲座上,区鉷教授指出,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要从国外所藏 的外文档案里把本来用中文行文的史料回译过来。比如1936年8月5日出版的《逸经》第11期就登载了曹墅居由《英国政府蓝皮书》回译的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 、吴如孝致英国公使文翰的照会。其中提及罗、吴与英国人自莱漠、伊理、王金在广州“共同建立教堂,崇拜天兄耶稣”的往事,还对白莱漠遭遇不幸“至为痛借”。因为该照会的中文原件佚亡, 历来研究太平天国的学者都把回译件看作是太平天国“和 中惠 外”政策的有力佐证。 可是到了1979年,照会的中文原件找到了,刊登在当年的《文物》杂志第8期。罗大纲、吴如孝耿耿难忘的白莱漠和翘企之至的伊理却原来就是伯麦和义律。两人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恨之入骨的英国侵略者头目。联系起照会认为鸦片战争是“贵邦〔英国〕创义入境”“而清妖抗之”的错误看法,这份照会反而说明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曾一度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而忽视了国家主权。上面的例子表明,翻译历史文献时,人名的译法至关重要,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此外,区鉷教授还指出,命名即赋予意义,在翻译历史文献的人名地名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性,厘清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随后,我校师生与区鉷教授就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区鉷教授对我校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解答。最后,胡安江教授对区鉷教授的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向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从区鉷教授的讲座中体悟到的研究点,并对区鉷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讲座现场
区鉷教授与我校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