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召开《理解当代中国》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0-10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为进一步推进“三进”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10月7日下午,翻译学院笔译教研室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就《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与《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笔译教程》两本教材的使用展开研讨与集体备课。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副院长杨志亭、笔译教研室主任张文鹤,《汉英笔译》课程的任课教师高伟、朱海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高级翻译实务》课程教师但凝洁参与了研讨。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旨在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进高校、进教材和进课堂工作(简称“三进”工作),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全国50多所高校,200多位专家精心编写的多语种教材。而本次研讨与集体备课的《汉英翻译教程》与《高级汉英笔译教程》则聚焦中国时政文献的内涵、中国时政文献的翻译与策略,通过翻译学习与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国情,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方案,传播中国智慧。

副院长杨志亭传达了学校关于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使用的精神,提出应该重点关注“怎么用”与“用哪些”这两个核心问题,建议将教材内容以“词-句-段-篇”四个维度,将《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的内容,有机嵌入现有的教学内容框架。院长李金树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建议采用“课前教材阅读、课中抽查与译例研讨、课后巩固翻译练习”这一条主线,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融合。朱海燕、高伟、但凝洁、张文鹤等老师认为应将教材作为课程的有机补充与巩固,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内容相对具体、和学生关注度较强的章节,结合主题解读视频,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提高其翻译能力。此外,大家还认为,将教材的一些内容纳入期末考试的选材范畴,以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张文鹤老师指出,在《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跨越文字转换的表象,突出国际传播,将学生自主学习、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老师们还就开学一个月内线上、线下笔译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