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8 发布者:张信 访问次数:
2022年6月7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应邀参与第二期歌乐译系列讲座,为线上师生带来“中国现代翻译话语研究的史料”主题讲学,探讨史料研究的现状与可能性。本次讲座由翻译学院主办,翻译学院王明树教授主持。
首先,耿强教授描绘了中国翻译话语的研究现状。一方面,翻译史研究中的史料发掘与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训练体系,相关领域还存在巨大的论述空间。另一方面,就中国现代翻译话语这一概念而言,应当明确其更为包容的定义,突破过往对思想论述的执着,拓宽史料应用的范围,让翻译话语研究在更广阔的话语土地上深耕。
其次,史料发掘与整理对于翻译史研究而言不可或缺,要发挥史料的支撑作用则与背后的研究问题和理论预设紧密相关——“史料方面的问题并非史料本身的问题。”耿强教授认为,翻译学界现有对于翻译话语的关注,仍然主要聚焦名家,着眼与翻译直接关联的论述之上,这难免导致观点阐发的局限性。翻译话语的表征可以是远近深浅,多种多样的。因此,研究者应更新观念,对翻译话语的探索与研究,既要从常识、知识、思想三者递进深入,也应同时关照显性与隐形两个维度史料的研究价值。
随后,耿强教授提出,翻译话语研究的材料可以是来源丰富的。译本本身就是翻译话语的直接体现;各类文献汇编往往集合了各家对翻译的观点与见解;日常可得的读物最能发掘社会对翻译的直观定位;翻译手稿和未刊的学者讲义不可多得,但对翻译话语的呈现却是十分清晰了当的。与此同时,话语发掘要求新,也要“念旧”。在拓展发掘来源的同时,还要回顾已有的材料,翻新使用方法,发掘新的研究价值。
最后,王明树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做了总结。耿强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对于中国翻译话语研究现状的分析立体而全面,点明了史料研究应有的新观念和新的开拓方向,对于未来的翻译研究具有多层次的启发意义。
(图/文 翻译学院2020级研究生蔡宇波撰写,李金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