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仁教授讲座“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互促共生:以《徐霞客游记》英译为例”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3 访问次数:

10月28日上午,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白亚仁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互促共生:以《徐霞客游记》英译为例”的学术讲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安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白亚仁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研究契机,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浙江与广西部分时,因对书中“岩”“洞”二字的含义存疑,就此展开了深入调查。他发现同一文本中,“岩”字具有多种含义,并为大家提供了“rock、crag、cliff、mountain cave”等多种英译选择。

随后,他提出为了得出“岩”字的确切含义,他进行的多番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他通过探访各地岩洞形态,将其与“岩”字的多种写法对照,发现“岩”有“岩石”“岩穴”“石窟”等义,而“洞”多指“洞穴”,常含水,二者含义有别。在考察古文文献时,发现了古人对“岩”“洞”二字的不同态度。“岩”因其明亮、易入且宜居,多受古人青睐,常作隐居之所。而“洞”黑暗神秘,内部幽深而径长,常令文人畏惧而却步,不做赞赏。但徐霞客本人却爱“洞”,知其险仍向往之,各洞探寻后,甚至加以排名,多有描述。在确定“岩”“洞”的表达与翻译时,白亚仁教授指出,“岩”字的多义对古人也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今人在做翻译时,可以结合时人的诗序记文以供考证。此外,实地考察也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原文,做出确切的含义判断。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就文本选译标准等问题与白亚仁教授进行了交流。他指出要选择译者本人能读懂并且是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以推动翻译目标顺利实现。

最后,胡安江教授对白亚仁教授的严谨态度与治学精神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讲座充分展现了“岩”和“洞”在各种典籍中的文献学存在,并通过实地考察以求准确、忠实再现《徐霞客游记》的自然景观,诠释了求真求善求美的翻译态度。他鼓励师生们要拓展认知,注重背景知识调查,提升古文阅读功底,在文献考证方面下功夫,将各类文献融会贯通,并用于翻译实践。

撰稿人:伍雪梅、赵新雷

摄影:唐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