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9 访问次数:
2024年9月27日下午,翻译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培英楼虚拟仿真实验室举行了“理解中国、翻译中国”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研讨会。翻译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会议由杨志亭副院长主持。
李金树院长首先讲话。他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探索的重要内容,需要持续推进。老师们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群策群力,落实落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共同有序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杨志亭副院长总结了学院近年来在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教学创新改革成效、“理解当代中国”英文版教材使用情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理解中国与翻译中国既是时代命题,也是翻译专业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由之路。老师们应结合自身特长与所授课程的特点,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并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他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通过经验交流与互动讨论,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为进一步推动学院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撑。
但凝洁老师交流分享了暑期参加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二期“推动‘三进’工作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修班”学习内容。分享内容包含培训中所涉及的提升政治站位与理论认识,把握住“三进”工作为外语教育教学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升政治文献翻译实践质量和人才培养;深入理解和挖掘《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提升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
黄钰洁老师对《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该课程以人文教育为基础,旨在通过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论证推理和论据支撑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课程设计基于OBE理念,采用反向设计方法,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紧扣时代背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声音。在思政主题方面,课程涵盖了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一带一路倡议、扶贫等多个方面,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讨论这些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教学实践流程采用产出导向法(POA),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课程未来将进一步突出教学主线,深化思政主题讨论,并厘清师生合作评价的重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文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勤老师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国际会议模拟》申报市级思政示范课程的宝贵经验。她从申报技巧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老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秦勤老师强调了在课程建设中结合平时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来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她的分享为学院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环老师在教研会上展示了她在2024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的参赛作品《如果国宝会说话-漂洋过海“寻瓷记”》,以微课制作过程和“微反思”为主题,分享了她参赛的经验与体会。 微课内容选自课程“中西文化比较专题”第十四次课“中西文化交流与交融”教学章节。微课教学内容以“中国瓷器对外传播史”为背景,微课主讲人以“讲解员”的身份走访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以明代外销瓷-青花瓷为例,讲述中国陶瓷故事;以瓷器为载体,见证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产生的深远影响。她认为,该微课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瓷器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自信。她在分享中提到,在微课教学的设计和准备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快速适应数智时代下教与学的变革。
最后,参会老师们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面对面地展开了深入交流。近年来,翻译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坚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结合“理解当代中国”背景,全面落实以“三进”为主线的教学创新改革,构建了“译思怡思、同向同构”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步伐,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翻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学院还将在系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深做细,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