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协论坛(十):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理论融合

发布时间:2025-07-01 访问次数:

2025年6月27日晚,翻译协会邀请扬州大学张丹博士开设讲座,主题为“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理论融合”。翻译协会会长赵新雷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主讲人以系统视角出发,历时梳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将其整体概述为发韧期(2002-2009)、成长期(2010-2013)、成熟期(2014-2018)、深化期(2019-今)等四个发展阶段。主讲人由跨学科式研究视角、译内与译外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文本与人本相结合等特征,概括与阐释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创新之处。

转入正题,主讲人引入混沌学理论,并指出混沌学研究的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奇特现象。以跨学科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考察翻译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借鉴混沌学理论考察翻译行为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若将翻译视为一种混沌系统而存在,其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遵循有序到无序、无序到有序的运行模式。具体而言,翻译中的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等都是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它们在翻译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生产出文化产品,服务于读者。这些因素可以隐喻为混沌系统中以原文作为奇异吸引子所吸引的各个因子,它们在无所关联的表象之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主讲人进一步指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混沌理论在理论视野与研究方式上体现了二者的交叉融合,主要表现在其整体的研究视野、辩证的研究范式以及动态的研究方式中。

第三部分,主讲人结合中国本土翻译理论话语的发展情况,以变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知识翻译学为例,着重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由认识论突破引发方法论创新等过程,并提出翻译理论的创新路径需关注如下问题:一是回应现实需要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二是立足核心议题,借鉴外部学科研究方法;三是具备全球视野,实现中西互鉴,以整体观指导方法论的系统构建。

讲座尾声,主讲人强调,翻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中国本土译论为基础,吸纳西方译论要点,构建立足中国本土、具备全球视野的翻译理论,从而真正实现传播中国译学声音、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重任。

讲座结束后,赵新雷会长由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话语创新的多维视角、学术评价的多重面向等方面予以总结,并对主讲人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

提问环节,来自国内多所院校的师生积极参与互动,探讨了关于行为与社会的关联、译者行为批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构建、诗歌翻译批评的实证研究等话题,主讲人逐一耐心解答。

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译协论坛(十一)将于下学期与大家再会!

图文/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