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2 访问次数:
当笔墨在译稿上流淌,当思绪在语言间穿梭,这四年的青春,便是一场以“译”为舟、以“语”为帆的远航。从歌乐山的课堂启程,他们探索着字句的奥秘,丈量着文化的距离,每一次凝思与推敲,都是向更广阔苍穹发出的信号。此刻回望,毕业生们承载着青春记忆与专业信仰,怀揣着在翻院锻造的羽翼,无畏地飞向了各自的人生苍穹。在启航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笔下的“译路”故事,一同感受青春的心声与回响。
大学很大,人很多,各得其所。感恩在川外遇到的每个人,同学、老师、朋友、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在我18-22岁的成长中,有他们的一笔一划……
我想我会怀念歌乐山那清新的空气、清晨的鸟鸣、跳跃的松鼠、难爬的坡梯、难抢的图书馆靠窗座位、跑了很多圈的操场、赶早课必瞅的钟楼、各式的教室、育贤斋糯叽叽的水果冰汤圆、坐着有失重感的校园巴士……
我还会感慨大一大二时的懵懂勇敢,会想起大三大四时的迷茫焦虑,哭呀笑呀都是鲜活的、青春的……
好啦,现在我们继续去摘果子吧!
——翻译专业2025届毕业生 闵金桃
四年以后,面对空荡荡一如刚来时的模样的宿舍,我将会想起2021年9月12日来川外报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高考后,本着对英语的喜爱,抱着“学外语一定要报考外语强校”的念头,怀着对译员这个职业的崇拜与憧憬,我把川外的翻译专业填进了志愿里。在川外的四年时光里,有幸在翻译学院遇到了良师益友,每位老师都有深厚的学识和专业素养,身边的同学都各怀志向并为之矻矻奋斗,在老师的熏陶下,在与同学的相互支持中,我学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川外在外语学界的声望和地位,翻译学院在翻译领域的实力和底蕴,是我在去年盛夏投递一份又一份夏令营申请、辗转奔波于一所又一所大学时最大的底气,没有川外提供的平台,没有翻院提供的支持,我难以取得如今的成绩。
人们常说,大学是与社会中的种种压力隔绝的象牙塔,是学生可以屏蔽外界声音、潜心学习知识的世外桃源。无论地处闹市抑或乡野,一所大学屹立其间,有形的校门便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校内与校外分隔成两个世界,屏蔽外界的嘈杂与喧嚣,让学生在学校里尽情享受一生仅有一次的青春年华。而现如今,社会的种种思潮与声音已不知不觉间渗入了象牙塔内,令大学生们焦虑、迷茫、彷徨、不安,程度不一地怀疑自我甚至否定自我。知识本无高低贵贱,人文社科也好,自然科学也罢,都是人类的智慧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沉淀后的结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与意义。然而,如今,知识遭到了贬斥。在“文科无用”的声音中,“外语无用”颇为响亮,在“外语无用”的声音中,“翻译无用”又最为刺耳。其实,以工作薪资来判定一个学科是否“有用”是片面的,认为某个学科“无用”进而蔑视其所包含的知识是蛮横的。面对一位穿着学士服、硕士服乃至博士服的学生时,只因其佩戴粉领便出言讥讽是无理的。就知识本身而言,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值得敬畏,这正是为什么人们站在一所大学前常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歆慕与敬畏之情,因为屹立于面前的是一所知识构筑的殿堂。引用任文院长在今年北外高翻学院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句话:“语言在,我们才在;翻译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存在”。
祝川外越来越好,祝翻译学院越来越好,祝2025届的大家各自拥有美好的人生!
——翻译专业2025届毕业生 谢杜苇
匆匆收拾行囊、退寝、领取双证和毕业纪念品,几乎没有时间伤感。但清空宿舍的那一刻,还是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在川外的故事已不再是未完的篇章……想象中的毕业来得悄无声息,又带着几分猝不及防。回首只感慨韶华易逝,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怀着憧憬与迷茫来到壮志路33号,离开时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所求,也收获了独自启程的勇气与信心,更收获了无数感动和真挚情谊,让我更加坚信,无论前路如何,行则将至。
九月入校,川外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海纳百川,学贯中外”。八字校训初读只觉朗朗上口,后来在生活与学习中,才逐渐领悟到其中为人处事与求学的真谛:保持好奇与包容,坚持广泛学习。在内卷日益严重的当下,如果放平心态,坚守对自己的要求,努力超越昨日的自我,结果往往会是理想的。大学是难得的静心沉潜的黄金时光,至少前三年应尽可能多地去体验新事物,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于毕业后想直接工作的同学,则可以利用寒暑假及大四去实习,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求职之旅,正如个签“尽所能,敬所不能”所言。求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能着力提升的是面试准备与临场发挥能力。多投简历、多面试、多复盘、多总结,量变终将引发质变。放平心态,尽己所能,然后坦然面对结果。除了软性特质,面试时着装整洁大方也能有效提升印象分,毕竟“形象走在能力前”。想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得体的着装无疑是加分项。
外界的声音纷杂乱耳,有时候身处其中难免随波逐流,不妨大胆地多去体验,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行动会告诉我们答案。感恩川外所有的遇见,凡此种种,都是来时路。
——翻译专业2025届毕业生 谭成曦
四年来,我非常感恩身边志同道合伙伴们的出现,无论是宿舍学习体,奋斗五人组,欢笑F4,都为我在川外这四年的青春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朋友们互相帮助,欢声笑语,同甘共苦的日子将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成都游玩的画面,中央公园的嬉戏打闹,F4成员每年生日会的齐聚,还有我那独一无二的21岁生日,我都将永藏心中。我相信,虽然有关壮志路33号的故事结束了,但是我们各自的故事仍在继续,即使未来的我们跃入人海,仍能各自灿烂。与你们相伴的四年,才成就我在歌乐山的四年,在山城重庆的四年。
我在川外翻院认识到了许多博文广知又情感细腻的老师。上课永远活力满满,持续输出干货的Nick;永远亲切地叫你孩子,温柔知性的Zoey;上课风格独特,非常有气质的Yixi;年轻无极限,正努力攻博的Abby;思想前进开放,总是微笑的HY老师…在翻院四年,还有很多遇到过的老师们,他们都非常地好,这一点永远无可挑剔。虽然在当下人文学科,尤其是外语专业,遭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和社会大众的吐槽,但这四年,翻院的老师们确实让我看到了更广博的世界。
忙过了两个月的毕业季是各类琐碎事宜的合集,论文答辩,各类档案材料,信息注销,手续办理,行李打包……空荡荡的宿舍里回声响彻,离别时刻大家仿佛都很匆匆,来不及说声正式的再见,来不及弥补此前留存的遗憾。重庆的夏天终而复始,但独属于我们和重庆的夏天到此结束。重庆,是山城,是雾都,是我见证我四年成长的城市。再一次听到“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飞机即将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不知是何时,也许要过好久好久,心中满是不舍和眷恋。四年川外本,一生山城情。祝愿未来我们重逢,欢庆!
——翻译专业2025届毕业生 郑智鸿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