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信息 >

译协论坛(六):再谈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

发布时间:2025-04-30 访问次数:

2025年4月25日,翻译协会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王若菡开设讲座,主题为“再谈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翻译协会会长赵新雷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主讲人指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基于形式与意义的探讨,因此探索“形”与“神”能够反映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揭示传统文论与思想的本质内涵,并对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借鉴。案例表明,“形”与“神”密切关联,后者通过前者展现,对后者的追求往往对应前者的不同表现方式。以往研究对“形”与“神”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如将二者视为彼此对立、互不相关的独立范畴,或片面强调一者而忽略另一者。

主讲人首先辨析“形”与“神”的本质,进而探索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最后建构形神翻译一体观。由中西比较视角出发,从语言层次、言语层次考察“形”的概念,发现“形”的概念界定与翻译过程描述存在一定距离,更多停留于表达形式及语言的运用方式,未考虑文体篇章重构层面。根据“形”的多重内涵,主讲人将其分为文体之“形”、语言之“形”、言语之“形”、语篇之“形”四种类别。

谈及“神”的概念内涵,主讲人由传统哲学与传统文论的视角出发,指出前者语境下的“神”强调感悟与审美的融合,后者语境下的“神”关注语言之外的用意。以文学翻译层次而论,“神”存在自主性、创造性、自导性,因此“神韵”是言语之形下的产物。主讲人提出为保留中国文论术语的意涵,体现本土话语的哲学智慧,建议以“Xing and Shen”而非常规译法“form and spirit”代指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根据“神”的丰富意涵,将其分为言外之意、情感与整体风格三种要素。由此观之,“神”既有主观可阐发的层面,也有客观可描述的层面,“神”与翻译实践存在结合的可能性与触发点。

讲座尾声,主讲人以《尤利西斯》汉译本为例,通过“形”与“神”的比较研究,揭示形神观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导听众关注形神如何产生合力,以实现原文意义的传达。基于充分调查研究,主讲人提出“形神一体观”,在认识论层面深化“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层面建立翻译实践中形神的操作模式,并提倡将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话语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能够适应当代学术理念的全新话语阐释和理论构建思路。

讲座结束后,赵新雷会长由宏观哲学思辨视角、中观中西比较视野与微观文本细读方法等维度予以总结与评述,并对王若菡博士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现场交流环节,对于听众提出的“形”与“神”应用的自觉意识、AI工具介入翻译后的形神观及应用翻译中的形神辨析等问题,主讲人逐一耐心解答。本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译协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指导、翻译协会承办,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博士及学界同仁开设讲座,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思想前沿,是翻译协会着力打造的重要学术阵地。                                         

图文/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