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协论坛(十一):区域翻译史研究:现状、问题、方法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5-10-12 访问次数:


10月9日晚,广西民族大学张旭教授受邀线上开展了“区域翻译史研究:现状、问题、方法与出路”的学术讲座。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二百余名师生参与本场讲座,现场气氛热烈。翻译协会会长赵新雷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教授梳理了区域翻译史研究的诞生与发展。关于研究缘起、内涵、对象与意义,张教授追溯了该领域从宏观史学研究向微观区域研究转型的学术背景。他强调,区域翻译史不仅要梳理特定地理文化区域内的翻译事件与人物,更要揭示翻译实践与地方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这对突破“中心主义”史观、发掘“地方性知识”具有重要价值。

在分析研究现状时,张教授肯定了学界在史料整理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数字化技术和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区域翻译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同时,他指出研究还存在不足:包括史料挖掘不足、研究对象相对模糊、理论意识较为淡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仍显狭窄、区域研究失衡与跨区域比较缺失。

针对不足,张教授提出实证与理论融合的重构路径。他主张多维度挖掘史料、建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混合运用与创新研究方法,借鉴年谱学编纂方法,搭建时间、空间与实践三维视域。最后,张教授指出未来要加强弱势地区与少数民族翻译史研究、推动研究成果与区域文化建设及国家文化传播的结合、构建跨代际和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使区域翻译史研究成为理解广阔历史进程的重要窗口。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从广博的研究视野、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的研究路径等方面,对讲座内容予以高度评价。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反响热烈,争相提问。来自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师生就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数字人文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少数民族翻译史研究等话题向主讲人请教,张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思辨答疑解惑,将讲座的学术氛围推向新的高潮。张教授的研究为如何“深耕地方”同时又“放眼世界”提供了卓越示范,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翻译史,尤其是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区域翻译史研究走向深化与成熟。

图文/ 翻译协会 陈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