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歌乐译系列讲座(三十二):AI工具箱——从数据获取到智能体开发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4 访问次数:

10月22日下午,我院“歌乐译”系列讲座第三十二期在立德楼B109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周启红副教授以“从数据获取到智能体开发实践”为题开展讲座。学院副院长李希希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周启红以技术发展迭代为题,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各领域发展迅猛,“日日工业革命,夜夜文艺复兴”。他以团队赴厦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AI制作视频及TVB全港首部AI短剧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生产力。随后,周启红向在场老师介绍获取网络常用资源的方法,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官网和央视网为例,演示如何通过网页编辑界面下载原图及视频。主讲人逐一为老师指导,现场互动氛围积极热烈。

随后,周启红详细介绍了通过在线程序、后端应用程序、大语言模型等途径爬取网站数据的方法,并以python编程语言为例,讲解编写爬虫代码的基本方法与实现路径。他列举了以通义千问、豆包、元宝、科大讯飞、纳米AI、秘塔、DeepSeek等为代表的常见大语言模型(LLM),并以Coze为例,讲解智能体操作实践,现场演示如何在云平台使用API接口调用外部程序进行数据统计等相关操作。以及在程序运行报错时,如何读取红色代码行段并将其输入大模型,获取有效解决方案,实现结果输出。

最后,周启红以2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为案例,通过下载源数据、导入大模型、以指定文件格式导出分析结果并上传至第三方平台,实现项目所涉主题的清晰呈现。他以“AI+课程”申报案例为题,分享在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开设python编程课程的成功经验,展示通识课程平台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并鼓励老师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与课程设计之中。周启红指出AI让普通人赋能,以GPT-5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极大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讲座结束后,李希希副院长对整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指出讲座涉及了从日常生活到教学科研的全方位应用。她鼓励全体教师走进AI,探索AI,通过AI赋能提升工作效率,推动个人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文:赵新雷

图: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