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第三期重庆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5-06-02 访问次数:

作为我校参与第三期重庆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题培训的成员之一,我有幸与12位同事共同奔赴西南大学和浙江大学,通过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实地参访和案例研讨,深刻感受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内涵与创新路径。此次培训以“思想引领、能力提升、实践创新”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到焦点解决技术的心理赋能,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每一场活动都让我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与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事分享交流。 

一、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协同”对思政工作的启示 

在余杭区青山村、小古城村、径山村的走访中,三个村庄通过“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的差异化定位实现了协同发展,让我联想到辅导员工作中的“因材施教”理念。正如青山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依靠了符合时代发展和当地实际的绿色经济,作为辅导员,我们对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扰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等不同群体,也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策略,如“一生一策”工作法,建立动态成长档案等方法。小古城村的“村民议事会”治理模式也启示我们,在学生的管理中可搭建“辅导员-导师-班主任-专业教师-家长”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定期联席协商机制化解学生管理中的难题。径山村以茶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案例,让我反思如何将校史文化、专业特色融入主题班会和各类学生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二、焦点解决技术:从“问题导向”到“赋能成长”的转变 

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的专题讲座为我打开了心理辅导的新视角。传统模式往往聚焦问题溯源,而焦点解决技术更强调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其核心方法非常值得推广。比如,面对自我否定型学生,可通过“赞许技术”的实践应用,用具体事例肯定其努力,从而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再比如,针对拖延症学生,可以通过“一小步”的策略,引导其设定微目标,避免因目标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目前,浙江大学开发的“心理助手”程序已收录了大量焦点解决话术模板,也希望我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参考开发类似工具,从而提升日常咨询效率。 

三、红色教育与校史资源的育人实践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校史馆的参观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将红色文化与外语院校特色融合的价值。结合学院翻译专业特点,我院也与所管理的京昆社等组织共同打造了《红岩》等英语话剧,打造“看得见、听得见的红色记忆”。接下来,我们可以创新开展“多语种讲述红岩故事”的音频、视频录制等活动;同时挖掘我校老一辈翻译家参与外交事务、国际传播的校史素材,在职业就业教育中强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未来我们还可以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红岩精神—全球传播”双语研学路线,通过对比重庆抗战遗址与国际反法西斯纪念地的多语种解说,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翻译人才。 

四、数字化转型赋能思政工作创新

“AI不是要取代辅导员,而是让管理工作更精准、更高效。”智能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辅导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中。在本次培训中,AI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结合翻译学院特色,我们可以通过AI技术构建“多语种学生的成长数字档案”,通过分析学生课堂表现、翻译实践参与度、跨文化交际活动等数据,精准识别学生发展需求。其次,依托学院“e知行”辅导员工作室,打造网络思政矩阵,运用短视频平台以中英双语形式推出“辅导员微课堂”,内容涵盖心理健康、职业规划、跨文化适应等主题,充分发挥学院语言专业优势。最后,我们还可以探索AI辅助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模式,利用智能系统为学生提供翻译行业趋势分析、职业能力评估等精准服务,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国际化翻译人才。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辅导员不仅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未来工作中,我将像余杭乡村“差异化发展”一样关注学生个性,坚持以生为本,同时,更加注重方法创新和价值引领,将焦点解决技术等工具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利器”,让红色基因与校史精神成为照亮学生前路的明灯。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此次学习机会,也期待能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与团队共同书写思政工作的新篇章!

翻译学院辅导员 张信 

2025年5月30日